2016~2020年正值我国“十三五”规划时期,是我国实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的时期,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。学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,是发展的黄金期,更是发展的攻坚期。学院要实现美好愿景,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、抢抓机遇、科学决策、真抓实干,从而实现全面发展。
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
一、指导思想
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、省、市发展规划,“以人为本,质量取胜;突出特色,崇尚技能;面向市场,全面发展”,深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,努力探寻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,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紧密校企合作,坚持走内涵发展、协调发展、多元发展、特色发展之路。
二、总体目标
夯实基础,精准攻坚,全员参与,全面提升,创建省级、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,精心打造区域最强、全省一流、全国知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。
第二部分 发展的基础条件
三、发展的政策环境
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(国发[2014]19号)、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》(中办发[2006]15号)、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〈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〉(人社部发[2014]96号)、《安徽人民政府〈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〉的通知》(皖政[2009]83号)、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》(皖政[2014]81号)、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〈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〉》(皖办发[2005]21号)、《关于印发〈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〉》(六办发[2006]38号)、《六安市人民政府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意见〉》(六政[2015]50号)。
四、发展的基本条件
(一)硬件设施。学院主校区现占地200亩,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。西扩100亩土地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,市发展委已同意西扩建设规划。在开发区征地350亩,建设第二校区,集汽车工程、短期培训、鉴定考试于一体,前期工作逐步推进。到2016年,主校区将有300亩土地,第二校区预征地350亩。另有驾培中心70亩、建设分院30亩、交通分院50亩土地可使用。学院现有资产约2亿元,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二)师资力量。学院现有职工266人,能承担教学的有246人,占比达95%,另有46名兼职聘用人员,主要承担实训教学和驾驶教练工作。教师队伍中,具有高级讲师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42人,占17%;具有讲师职称或技师职业资格的67人,占27%。
(三)办学成效。通过多年的积累,学院数控、模具、车工、装配钳工、电气等专业在历年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技能大赛中夺得三等奖以上者达91人次,已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。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%以上。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稳步提升。
第三部分 目标任务
五、办学规模
按照“规模适中,结构合理,协调发展”的原则,统筹学制教育、成人教育、短期培训、工学结合“企中校”等各类型办学规模。学制教育总量控制在册生5000人至6000人,在校生4500人左右,年招生实现2000人至2500人,其中:预备技师占比达到5%,高级技工占比60%以上,中级技工占比30%以内。
2016~2020各类型办学年度招生规模
年度 |
学制教育 |
短期培训 |
驾驶员培训 |
校企合作企业班 |
2016 |
1500 |
20000 |
3000 |
500 |
2017 |
1500 |
20000 |
3000 |
500 |
2018 |
1800 |
25000 |
4000 |
800 |
2019 |
1800 |
25000 |
4000 |
800 |
2020 |
2000 |
30000 |
4000 |
1000 |
六、招生就业
(一)构建招生体系:
1、在稳固全员招生的基础上,建设一支10~15人的专业化招生队伍,常年与中学、社保平台、招生宣传员联系。
2、与50所中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。
3、建立50个区域外招生宣传点。
4、培育并聘请200名招生宣传员。
5、利用网络、自媒体等平台宣传招生。
(二)开展就业教育:结合本院学生实际情况,组织人员编写就业教育教材,在第4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,针对就业形势、就业心理、职业定位、职业成就与人生理想等展开教育,针对不同专业特点,增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,开发学生第二技能,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,为学生多途径就业及拓展就业空间提供指导服务。
(四)提高就业质量:把就业工作作为稳定社会、吸引生源、促进招生的重点工作来抓,实现招生与就业良性互动。与60家规模以上、就业环境好、社会保障完善的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,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,积极促进企业与学院联合举办“订单班”、“冠名班”。积极实施跟踪服务,提高就业稳定率。创造条件,引入“企业校园招聘”会,为学生创造更大就业选择空间。
七、教学工作
教学以严密教学组织为核心,以教研和教改为主抓,以丰富教学活动为补充,抓好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,强化实训教学,逐渐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,为充实办学内涵积累力量。
(一)优化专业设置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着眼于市场需求,着眼于学院办学实际,重点发展机械类、电工电子类、汽车维修与保养类、建筑类、学前教育类、经贸旅游类专业,优化控制在20个,精心打造数控技术、模具制造、汽车维修、电气自动化、建筑施工、物流管理、学前教育等骨干专业。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调整专业设置。新专业筹备期原则上达到一年以上。
(二)加强课程体系建设。围绕每个专业建设“1~2门精品课程、3~5门骨干课程”的目标建设好课程体系,本着专业对接产业、课程对接岗位、教材对接技能的原则,建立动态课程管理体系,紧贴用人单位的需求。建立专项资金,就专业开发和调整进行研究。